收录于话题
#小2说
63个内容
“十年磨一剑”在创新药领域从来不是比喻。每一粒药片或每一针药剂,从基因发现出发,经过药靶表征、候选药物、药物代谢等十多个关键环节,才能走进依然漫长且随时功亏一篑的临床研究,若能最终拿到生产批文上市,可谓是万里挑一的“幸运”。
近年来,国家药监体制深化改革,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思路愈发清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也不再作壁上观,纷纷下场拥抱本土创新,也为本土新药的研发带来助力,中国生物医药已开启了“黄金时代”。 上个月,小二一直将思考重心放在产业上,追根溯源发现:科研成果转化是新药的“最初一公里”,这里蕴含着九死一生的“死亡谷”。如何跨越,成为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之问。商业化则是新药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兑现产品的商业价值,如何帮助公司扭亏为盈也成为企业不断思考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在4月的各场行业大会里,小二带着这些问题出发,搜集了一大波观点与洞见,希望为大家开启更宽阔的视野和深层次的思考。
今年4月14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全国出版发行。据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19年有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呈增长趋势。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是科学成功转化的重要板块之一。
我国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TOP10
在这一报告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研所)2019年科技成果合同金额17.17亿元,占全国科研高校院所合同总金额的11.27%,一骑绝尘众知名高校,排名第一。而17.17亿元也超过了90%以上A股生物医药类企业归母净利润。此外还有,暨南大学(4.38亿元)、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3亿元)、上海科技大学(2.956亿元)也跻身前10名,这几所高校近年来在医药领域表现相当活跃。小二从中国科学院官网查询得知,上海药研所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可谓硕果累累。其中,2018年,其与海和药物共同研发的抗肿瘤1类新药PI3Kα抑制剂CYH33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2020年5月,该药物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肿瘤。另外,疫情之下科研院所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表现更加亮眼。例如,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国药集团合作开展了灭活疫苗研发,该疫苗于今年2月25日附条件获批上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智飞生物共同研发了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该疫苗于今年3月17日在国内获批紧急使用。除疫苗外,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还致力于新冠肺炎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目前已从新冠康复患者血清中筛选出多株高活性中和抗体,阐明抗体中和机制,申请了4项专利,其中一项专利被许可授权给君实生物,并于去年年底在美国进入3期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体药物,也是全球首个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开展健康人群临床试验的新型肺炎治疗性抗体。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已初现欣欣向荣之态,但据上海药研院研究员沈竞康给出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新药临床的成功率依然停留在7.9%,与西方发达国家25%-30%相比,转化水平偏低。那么,“出生”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新技术、新成果要想走入产业,究竟需要跨越哪些“悬崖”呢?在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上,E药经理人首席研究员陈怡通过对36 家国产创新药、科研院所高校和投资机构调研发现,45%的被调查者将“如何更好地引导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合作”列为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论文而轻成果转化,并不了解实际市场情况和企业需求。因此,产业界与科研界的语言沟通障碍、目标不一致等问题成了制约科研转化的“悬崖”之一。另外,由此衍生出的一个问题也备受关注:如果大量的基础科研项目仍是“me too/me better”,那么真正的first in class药物又从何而来?我国的医药创新就只能唯授权引进而论高下?在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前首席科学家徐增军表示:“中国的投资人更青睐已经验证的药物。如果美国或全球其他任何地方没有在研发的完全首创的创新药,在当前是很难获得投资。”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也深有同感。他表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投资,这个阶段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因为有风险。若能通过财政资源、科技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等多渠道、多品种,支持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或许能鼓励更多创新转化。目前针对该困境,市场上已存在一种解决办法。自成立以来,西湖大学相继已有三个自主科研成果产业项目转化落地,分别出自生命科学学院的高晓飞实验室、郭天南实验室,以及工学院周南嘉实验室,落地孵化的项目对应了西湖生物医药、西湖欧米和西湖未来智造。其中,2020年6月,西湖生物医药正式宣布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该公司以西湖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为核心,从患者的外周血中获取造血干细胞,以生物工程方法将其改造成为携带药物的“治疗型”红细胞,经体外大规模培养,再将其输回人体,有望在从痛风到癌症和罕见病的多种疾病治疗中一显身手。2021年3月,西湖欧米也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由辰德资本、高榕资本联合领投,高瓴创投跟投。该公司则以蛋白质组大数据与AI相结合,助力实现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辅助诊断。就在2020年12月,西湖大学获得中基协基金管理人登记资格,开始从事VC/PE投资。从其披露的资料来看,其股权投资公司的核心高管有三人,其中法定代表人王廷亮。此人在2015年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时担任院长助理,后来曾在西湖大学的多个岗位工作,最近几年重点放在西湖大学领导成果转化办公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不难看出,西湖大学投资的方向剑指科研成果转化。无独有偶,此前早在2018年,依靠深圳大学的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基金成立,作为深圳市第一支高校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首创“高校+政府+上市公司+校友企业”的创新模式。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百亿投资基金联盟在2019年成立,成立一年以来吸引了国内80多家投资机构加入,募集超200亿资金,至少促成10余个高校项目获得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日前,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候表示,无论高校还是企业,技术的深化过程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高校主要做的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与市场的对接并不擅长;企业要考虑市场风险问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承受力。突破的核心其实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是否可以将风险投资基金或天使基金引进这场接力赛?相较于企业,风投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要高得多。甚至可以说,十个投资项目中有一两个项目成功,就足以保障其继续投入的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由于社会资本不断进入技术转移转化领域,更加专业化地从事技术转移、评价、风投、认定和运维等工作的机构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将成为我国创新驱动技术转移过程中有力的支撑保障。在医疗行业,创新的本质是为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创新的原动力恒久不变的是实现临床价值。对于这一问题,在动脉网第五届未来医疗100强的会议中,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进教授给出了一个包含6大元素的公式:
他认为,创新,不是创造,不是发现一个别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而是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排列组合。在以上公式的6大要素中,如有2条及以上获得了出巨大的突破,应该说就有了临床价值,也有了商机。但其中若有一项远不如传统的手段,那它则不被认为是成功的创新。比如,药物特别好,但定价是天价,谁也买不起,用不起,那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临床意义。
尽管发展历史短、差距大,但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已然形成创新的新势力。随着各家核心产品的逐渐上市,如何实现产品的商业化价值兑现,成为行业备受关注的焦点。以下有几点新观点,供大家参考:据科睿唯安调查报告显示,近五年上市的新药能给公司带来的贡献收益仅占总收益的11%。对于药企来讲,43%的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其三个核心产品,这就意味着未来新药的上市越来越困难,同时企业也会更加依赖于自己重磅的产品。但从成熟市场来看,未来5年内将有超过120个产品的专利权到期,企业将面临巨大的专利悬崖与盈利危机。因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成为创新药企需要提前规划的重点工作。
药品全生命周期曲线示意图
另外,小二近日也发现部分企业开始出现暂停或终止临床试验的现象。比如,康弘药业发布公告称将停止康柏西普在全球的3期临床试验,正大天晴也宣告终止了IDH2抑制剂TQB3455的开发,此前还有百奥泰宣布其ADC系列产品终止研发,基石药业也公告暂停了CDK4/6抑制剂CS3002的澳大利亚临床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科睿唯安大中华区首席科学家王刚表示:对于本土创新药企业来讲,企业要尽早开展产品的评估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在临床早期的阶段需要优选适应症、差异化自己的临床开发方案,同时在临床2期的时候要做好决策。企业能够将早期快速扩张期建立的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管线及时暂停,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信号。接下来企业需要明确的发掘自己项目的临床价值,同时在3期临床的过程中做好上市的策略,在产品销售的峰值之前规划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政策鼓励、资本加持、人才回流、技术推动的多重利好下,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达到新高度,随着“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成为越来越多本土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愿景,“积极出海”也随之成为了创新药兑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战略。对于本土新药的国际化,科睿唯安大中华区首席科学家王刚认为,这不可一蹴而就,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草船借鉴,开疆拓土。在这一过程中,公司需要快速跟进,通过交易方式快速构建产品管线,同时将自己获取的项目权益区域逐渐扩大化,并且把交易的水准持续提高到国际水准。
第二步,夯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在研的优质项目寻求美国市场上市,高性价比的项目去寻求更多的海外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搭建海外的团队积累经验,同时利用政治和地缘的优势从周边的区域市场着手合作,比如先从一带一路和经济合作组织相应的成员国家开始。
第三步,剑指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在这一过程中,本土原创新药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并且利用全球化的架构更好的开展国际化的开发和合作,最后利用项目的优势真正获得创新的高溢价收益,并更好的布局全球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上述两点实现产品商业价值的途径外,BT+IT或许将会成为未来最具有颠覆性、也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化手段之一。
在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近几年医疗行业发展迅速,有点像2001年时的PC互联网和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在过去的一到两年里,人工智能在新药开发领域里出现了多个平台型的突破。BT与IT的融合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刻。从网上医疗服务,再到AI在诊断、治疗全流程服务中以及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这些都将构成了整个医疗行业新的革命。”
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创新业务亚太区负责人李健则认为,医疗企业的全产业链都在拥抱IT。在研发、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人工智能都已在发挥相应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药行业是最保守的,过去传统的药物开发思路和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转变,比如说做十年、十亿美金一分子。因此,很多药企和AI公司都在考虑,如何用AI来赋能企业转型,加速行业发展。另外,目前已有非常多创新智能技术、计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医药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转型的道路,例如,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s)可应用于药物研发、畸形选择、病人测试与厂房建设等。
注:数字孪生,是通过对物理世界的人、物、事件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世界”,由此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格局,这是用数字化方式为物理对象创建虚拟模型,由此来模拟其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以上就是4月“小二行业风向标”汇报成果,希望大家喜欢。如果有什么你想了解而无从下手的问题,想参加却没空参加的会议,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小二,小二愿意为大家服务,奉上最新最热的行业风向标。
参考资料:
[1] 科学家单笔奖励最高3亿,小微企业掷近百亿揽项目,上海药研所一年合同17.17亿。科技部指导发布2020科技转化报告 (qq.com)
[2] 李毅中: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发达国家达60-70%_风闻 (guancha.cn)
[3] 西湖大学VC成立,核心高管团队曝光,主要投资方向或是… (qq.com)
[4] 沈南鹏、李飞飞开启“脑暴”:AI如何重塑医疗?- 华尔街见闻 (wallstreetcn.com)
[5] 被国家发改委多次点名的“数字孪生”技术,到底是什么?- 知乎 (zhihu.com)